





這是4月6日在北京市昌平區拍攝的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五年累計“打卡”人次達1.46億
4月18,國家文物局在武漢舉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現場工作會。會上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累計1.46億人次“打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五年里,我國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辦社會活動4733項,展覽活動367項;共開展考古和科研項目465項,學術活動633項。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研究闡釋、保護利用和文化傳承方面具有全國性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間。 >>詳情
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全國共評定出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國家文物局發布《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發展報告(2018—2022)》。同時,舉行了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頒牌儀式。截止到目前,全國共評定出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55處公園規劃總面積6.7萬公頃,土地管理面積2.5萬公頃。大部分公園建成開放面積在500公頃以內,高句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面積最大,達到6400公頃。46處公園建有博物館,42處公園配置了考古工作站,54處公園設置了游客服務中心和綜合辦公用房。其中,二里頭游客服務中心面積達到13.5萬平方米。公共管理與服務能力逐漸加強。
55處公園共開展考古和科研項目465項,學術活動633項。其中,舉辦國際學術會議35項,國內學術會議179項,參加國際學術會議57項,國內學術會議362項。出版科研成果1045項,其中論文715項,科普讀物116項,考古發掘報告49項。2018—2022年,釣魚城、石峁、明中都、二里頭、殷墟等5項考古發掘項目陸續獲評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二里頭、石峁、仰韶村、三星堆、隋唐洛陽城、泥河灣、鄭州商城、殷墟等8項進入“考古中國”重大成果發布。 >>詳情
千年前的“中國制造”有多震撼?
良渚古城:現代數字科技打造數智體驗公園
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是良渚文化遺存分布最為密集、最為核心的地區,保護區劃面積達146平方公里。水陸城門、城墻遺址、莫角山宮殿區、反山王陵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就在申遺成功的第二天,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有專家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今天的良渚古城,“地下氣象萬千,地上土丘一片”,歷經五千年的時光流轉,良渚古城遺址雖留存豐富的地下考古遺跡,但地面上除了臺地、土坡以及長滿植被的水壩遺跡,其他明顯的建筑遺存并不多。
吳建民是一位良渚文化愛好者,她所站的這個區域是莫角山宮殿區,紅燒泥土坡、白石子區塊代表的都是莫角山宮殿里每個不同的房屋基址。以前,她只能站在莫角山宮殿區遺址點來想象它曾經恢宏的樣子。如今,戴上一副AR眼鏡,經過建模復原后,“真實”的莫角山宮殿就能清晰地浮現在吳建民的眼前了。
如果說AR眼鏡為游客打造了一個虛擬夢境,那么Vlog裝置則是把虛擬夢境“錄制”下來,轉換成可看、可保存、可分享的趣味體驗視頻。游客只要在定點攝像頭前站立打卡,便能與遺址風景、虛擬的雕像動畫元素融為一體,來一場跨越五千年的“相遇”。
到殷墟訪商 探訪中國輝煌的青銅時代
4月13日,考古專家在殷墟博物館新館北側的發掘現場,提取出一件較為罕見的青銅爵。經過緊急清理加固,第二天,這件青銅爵,就露出了真容,其承載的歷史信息,也開始浮出水面。
殷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記載,并為考古發掘與甲骨文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殷墟考古研究,肇始于1928年,至今仍在進行,近百年的考古,陸續發現宮殿宗廟、王陵和眾多聚落遺址,以及甲骨窖穴、手工業作坊遺跡,逐步揭示出中國歷史上輝煌的青銅時代。2001年,殷墟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首,2010年,成為我國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等數以萬計,目前,有部分精美文物在遺址公園內的殷墟博物館展出。作為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一項提升工程,新建的殷墟遺址博物館有望在今年開館運行。
2000年發現的殷墟54號大墓,面積僅次于婦好墓。目前,該墓出土的幾乎全部的青銅器、玉器,均在館內展出,向前來打卡、研學的游客,闡釋中華文明基因的古老密碼。走出博物館、步入公園,觀眾還能在專門設置的54號墓及花東甲骨出土地等多處保護展示區,重訪發掘現場,在時空的雙重維度里,進一步探訪殷商文明。 >>詳情
石峁遺址:距今4000年 規模宏大的石頭城
在陜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黃河一級支流——禿尾河北岸的黃土梁峁上,矗立著一座距今4000年左右、規模宏大的石頭城——石峁。
考古研究表明,石峁城址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部分石砌城垣構成,面積超過4平方公里,城內密集分布著大量宮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重要遺跡,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骨器、石雕石刻、彩繪壁畫等珍貴文物。尤其引起關注的是,考古人員在皇城臺發現了70多件精美石雕,多數出土于墻體的倒塌石塊內,部分還鑲嵌在南護墻墻面上。
考古資料顯示,石峁遺址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是距今4000年前后東亞地區目前已發現規模最大的城址,也是中國北方地區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食桥_是石峁城址的最核心區域,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筑,為研究中國文明起源的多樣性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全新資料。 >>詳情
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浙江安吉:小而美 綠水青山中的越文化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的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面積3052畝,分為一期和二期建設,其中一期2000多畝已經基本建成,主要是對龍山越國墓葬群八畝墩、九畝墩,安吉古城遺址等重點文保單位進行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
不同于傳統的遺址公園,安吉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打造初期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讓原有的植被地貌,在遺址公園中重煥新生。保留基本農田,通過種植油菜花、小麥做大地景觀;豐富常綠樹種,漸次種植比較多的色葉植物,營造植被色相變化。 >>詳情
游覽名勝古跡要注意什么?
閱讀延伸:世界遺產進入“節日季”
從“國際古跡遺址日”開始,文化遺產領域的大型主題日紛至沓來。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從1977年至今,這個主題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社會公眾深入了解和參與博物館事業。2023年的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將以海上絲綢之路、德化白瓷以及中外交流為重點,推出一系列活動。進入6月的第二個周末,我們將迎來主題為“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古跡遺址日、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共同營造出了世界遺產一年中最為重要、熱烈的社會氛圍。隨著文化遺產、自然遺產不斷強化自身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功能,人們關注的視野日益開闊、多元,越來越多的主題日也“擴容”加入到這一氛圍中。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