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暢 屠海超 胡煦劼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天宮,亦名紫薇宮,是中國神話傳說中天帝居住的宮殿。九重天之上,仙島林立、氣象萬千。
如今,神話成為現實:在浩瀚星空與藍色地球之間,“天宮”緩緩飛行,中華兒女漫步太空,自信的身影映照著人類科技的光輝。
2022年10月31日,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托舉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升空。很快,夢天實驗艙將在軌與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組合體完成組裝建造,形成T字形基本構型,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
從“曙光”到“西昌航天”再到“中國空間站”,中國“天宮”千年圓夢的背后,有這樣一段追夢奮斗的精彩故事……
筑夢,曙光照亮前行之路
上世紀60年代末,我國首個載人航天工程——“曙光一號”飛船計劃正式立項。經過反復勘測,西昌松林地區被最終被選定為衛星、飛船試驗場,黨中央決定在這里建造飛船發射工位,即西昌發射場一號工位。
然而,由于當時我國經濟基礎較為薄弱,且工業制造及相關的工藝水平較低,“曙光一號”工程最終下馬,一號工位建設沒有啟動。
雖然最終沒有實施,但是“曙光一號”工程促成了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誕生,也為后來執行空間站建造的文昌航天發射場埋下了伏筆。
2007年8月,為推進我國航天事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滿足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和新型航天器發射任務需求,黨中央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在海南文昌建設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場。
一聲令下,西昌航天人踏上了二次創業的新征程。2014年,一座現代化的航天發射場拔地而起。
追夢,跨越艱險不斷向前
2020年5月5日,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制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
長征五號B是我國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的指定“專車”。其首飛成功,驗證了火箭總體方案、各分系統方案的正確性、協調性,突破了大尺寸整流罩分離技術、大直徑艙箭連接分離技術、大推力直接入軌偏差精確控制技術等一批新技術。
這次任務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蔓延之際。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委叫響了“向疫戰、向天行”的口號,把疫情防控工作與航天發射任務一體籌劃、一體組織、一體實施,克服并行作業資源有限、在崗人員減少等困難,為火箭騰飛打下堅實基礎。
長征五號B騰飛的背后,離不開文昌航天人一次次超越創新。發射場建成以來,科技人員先后攻克低溫推進劑大流量加注、煤油液氮降溫、網絡信息系統國產自主可控等關鍵技術,解決了中大型液體火箭并行測試發射、單工位適應多型火箭發射、設施設備適應、“高溫高濕高鹽霧”和“強降雨強雷暴強臺風”環境等難題,實現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高密度發射能力。
圓夢,放飛“天宮”遨游太空
建設空間站對于提升一個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水平有著重要意義,是任何一個航天大國技術發展的必經之路。
2021年4月29日,搭載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此次勝利,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為后續任務展開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2年7月24日,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將我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精準送入預定軌道。作為中國空間站首個科學實驗艙,也是國家太空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問天實驗艙將為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提供更大空間,也為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提供更大平臺。
而今,伴隨著夢天實驗艙一飛沖天,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即將組裝完成。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開拓性貢獻。
當 “天宮”遨游寰宇之際,中國載人航天已然走過三十周年。展望未來,追夢奮斗的文昌航天人將始終牢記“航天報國、航天強國”初心使命,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助力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一步步成為現實。
(圖片來源: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