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竹青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新征程農業農村工作提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等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從“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五個方面進一步明確了農業強國的具體內涵特征,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強大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先進的農業裝備是農業強國建設的核心動力。面對土地資源有限、環境壓力趨緊、成果轉化不暢、產出收益不高等現實挑戰,只有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攻關、加快農業科技裝備革新,才能實現農業機械化、數字化、綠色化,提高農業要素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生產效率,為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強國建設打造強大的創新內核。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農業強國建設。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做強現代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在新發展階段,要將做強現代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作為關鍵引擎,增強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完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推動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同時,要充分發揮高校、院所、企業以及園區的創新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創新主體有效協作、實現農業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機融合、形成農業技術擴散推廣應用的有效模式,大幅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建設農業強國提供關鍵支撐。
增強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完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推動現代農業創新發展,要堅持農業科技創新以產業發展、綠色發展、農民增收為目標導向,以體系化方式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多學科交叉融合、多領域集成創新,持續增強農業戰略科技力量。整合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需求和農業生產及裝備領域發展的關鍵需求,推動農業領域國家實驗室建設,加快重大前沿領域綜合研究平臺載體布局。提升農業領域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國家農業戰略科技人才儲備。大力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鼓勵科技領軍企業牽頭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
持續推進農業基礎研究,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農業基礎研究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泉。要瞄準農業產業鏈重大需求和農業重大科學問題,完善農業科技領域基礎研究穩定支持機制,深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設置,突出重點領域基礎研究工作。進一步強化涉農高校院所基礎研究條件建設,構建與學科體系相匹配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在生物種業、農業機械裝備、智慧農業等領域建立一批前沿交叉綜合研究平臺,為持續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創造條件。支持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聯合建立農業技術創新中心,鼓勵涉農企業通過建設研究院、組建創新聯合體、資助培育創新型人才等方式牽頭參與農業基礎研究,強化產學研密切結合,促進創新鏈產業鏈緊密融合。
發揮高校院所農業科技創新帶動作用,激發農業人才創新活力。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關鍵支撐。要不斷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發揮高??蒲性核谵r業科技創新中的帶動作用,堅持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加快農業科技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營造農業科技人才成長良好生態。創新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圍繞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激勵強化政策支持。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行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大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實施力度,增強農業科技服務人才輻射帶動作用。
提升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地位,加快農業技術商業化落地。創新國家及地方重大農業科研項目形成機制,鼓勵以企業為主體,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和企業技術需求,采取揭榜掛帥制推動面向需求的農業科技創新研究。打造一批高水平農業企業創新聯合體,強化企業的農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與高??蒲性核步ㄑ芯繖C構、科研平臺,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共建,推進農機、農藝、農田、農業經營方式協同協調,加快農業裝備等重點領域技術成果轉化落地,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開放創新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參與農業企業科技創新全過程。
促進農業科技園區高質量發展,激發農業科技產業澎湃動能。優化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布局,集中力量發展一批特色和優勢園區,打造全國乃至全球具有競爭優勢和引領示范作用的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加快高??蒲性核捌髽I等創新主體的優質創新資源與農業科技園區對接,大幅提升我國在生物農業、農業裝備等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競爭力。支持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與其他各類農業園區搭建創新合作網絡,加速知識、信息及創新成果擴散,形成共建共生共享創新氛圍。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園區經營管理能力,完善知識產權所有制、技術轉移轉化利益保障機制,引入專業化的管理團隊,提高農業創新創業服務質量。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