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 劉園園 吳長鋒 金鳳
步入安徽創新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世界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模型,它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人造太陽”。再往前走, “九章”和“祖沖之”號量子計算原型機模型分列兩邊,憑借它們,中國成功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還有可以彎折20萬次不破損的柔性可折疊玻璃、可以語音交互的星火認知大模型等,他們有一個共同身份,安徽智造。
作為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展館,安徽創新館匯集展示了千余件安徽代表性科技成果,可以說是創新安徽的“說明書”。
“安徽區域創新能力躍居全國第7位,創新已經成為安徽最靚麗的一張名片?!?月29日召開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安徽主題采訪情況介紹會上,安徽省發改委副主任郭浩如此表示。一方面,安徽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強化,全省已建在建擬建大科學裝置12個,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核聚變等領域原創成果世界領先。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加快。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3.7件,比2017年增長2.1倍,輸出和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5287.5億元、增長9.2倍。
(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