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王春
粉墻黛瓦、飛檐翹角。上海張園是舊時上海有名的私家花園。自1885年開放以后的二十年中,一直是上海最大公共活動場所。張園地塊內的歷史建筑自建設至今已近百年,繼續使用的首要前提便是排除安全隱患,并結合使用需求解決結構適用性問題。
5月14日,記者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上海主題采訪中獲悉,“保護性修繕”是張園修繕項目最大的亮點。修繕團隊從一磚一瓦一門一窗,到老建筑群墻壁上那些斑駁痕跡,以及屋內原本的布局,甚至每一塊特殊花紋的地磚,都盡量予以保留或還原。他們采取具有針對性的加固措施,如對磚墻采用內側鋼板網加固,對不滿足安全使用需求的木柱木梁按照原材料原樣式替換,對露筋的混凝土梁板采用滿足強度要求的砂漿修補,對歷史信息保存較少的空間進行上部結構置換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等。
保留歷史細節,便是用無聲的方式講述時光的故事。
(金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