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吳長鋒
初夏烈日當頭,正是農忙時節。6月2日,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科技日報記者來到位于安徽省蕪湖市三山經濟開發區的中聯峨橋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在這里,只見水田不見人,各種農田管理任務交給了高科技。
“示范基地通過數據采集、智能決策、精準作業,實現水稻從種子到收獲的全過程數字化、標準化、智能化?!敝新撝腔坜r業股份有限公司農業研究院院長助理籍延寶表示,數據驅動的數字化水稻種植幫助農戶在減少投入的同時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獲得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中聯峨橋智慧農業示范基地。
中聯峨橋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的數字化管理。
籍延寶介紹,在降成本方面,僅在化肥、農藥管理上,數字化管理可比普通管理田塊每畝節約成本108元;在增產方面,對同一品種采用“實收實測”方式發現,數字化管理比普通管理田塊增產10%到15%;在節肥方面,數字化種植與經驗種植相比,在水稻全生育期內減少氮肥用量約20%,減少農藥使用量約30%;在提升品質方面,數字化能夠實現種植全程溯源管理,保證數字大米無農藥、重金屬殘留,確保高端農產品的一致性產出,顯著提升品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蕪湖市大力推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生產和監管數字化轉型升級,全市已建成省級農業物聯網示范點16家、省級數字農業工廠8家、市級數字農業示范基地10家,打造數字農業農村應用場景113個、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家。
中聯峨橋智慧農業示范基地的自動灌溉設備。
(圖片拍攝:科技日報記者劉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