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平原,麥浪滾滾,6月2日,科技日報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來到安徽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一下車,眼前就是一派豐收的盛景,風吹過金黃的麥浪,預示收獲的喜悅。田間農人把手一指:機器已經開到地頭了,今天就能開割!
種糧大戶徐淙祥站在地頭,他的1230畝麥田粒粒飽滿,只等收割。去年6月,徐淙祥的千畝農業科技園小麥獲得歷史性的豐產豐收,高產田塊平均畝產超800公斤。種糧幾十年,他和省、市農科院等單位進行技術合作,不斷探索適應黃淮地區的新品種、新技術,每年普及推廣新技術、新成果十多項,領辦的農民合作社、創新工作室目前培訓人員近5000人次,示范帶動當地農戶2000余戶,年人均純收入增加2000多元。
“農業發展靠科技?!毙熹认樯钣畜w會,規模出效益,科技創高產,農機節成本,政策是保障,“應該在科學化種植、科技化管理、標準化生產上做足文章,積極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更多農戶多種糧、種好糧?!?/p>
(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 實習記者 沈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