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
創新寫在蚌埠的基因里。作為安徽最著名的老工業基地之一,全國第一臺縫紉機、第一臺電視機都是“蚌埠造”。
8.5代TFT-LCD玻璃基板、聚乳酸(PLA)生物新材料、生物可降解產品、神舟系列飛船等蚌埠參與制造的國家重大工程……今天的蚌埠依然是充滿活力的創新之城,豐碩成果續寫創新故事。
6月2日,科技日報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團來到蚌埠創新館,這座今年初剛開館的展館布展面積近8000平方米,分為重大創新成果展區、戰略新興產業布局展區、創新平臺展示區、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四大板塊。在展示蚌埠科技創新成果、提供科普教育示范的同時,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專門服務,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對接平臺。
2022年1月,科技部批復同意蚌埠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2022年,蚌埠首次納入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排名,居全國第55位;在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中居第62位,較上年提升7個位次。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真抓實干的決心和真金白銀的投入。據介紹,2022年,蚌埠財政科技支出達21.05億元、居全省第3位,占財政支出比重達5.85%、居全省第4位。兌現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和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額共8.66億元。
同時,蚌埠大力實施企業培育“五大工程”,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92家,其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4家。強化企業研發平臺建設,新增安徽省新一代移動通信測試儀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級以上研發平臺13家,總數達234家。截至2022年底,蚌埠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4.5件、居全省第5位;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7.92件、居全省第4位。
在創新館中記者看到,蚌埠正大力推進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綠色食品、文化旅游和數字創意六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最具競爭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
優化創新環境、提高創新能力、集聚創新人才、壯大創新主體,蚌埠錨定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一個目標”,提出實現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達6.5%,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8%,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速達15%,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件,全年新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0家,實現全市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字化診斷全覆蓋等一系列目標。繼續擦亮“創新之城、制造高地”的城市名片。
(文中圖片由科技日報記者崔爽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