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8月8日2時23分將迎來立秋節氣。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起始?!傲ⅰ?,是開始之意;“秋”,意為禾谷成熟。立秋后天氣雖熱,但是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已開始轉變,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瑟成熟。在我國古代,便有以陰陽之氣的變化來判定節氣的方法,為“律管吹灰候氣法”。
律管,是用玉制成的笛子狀物品,是玉制的標準定音器。樂器之音,分陰、陽各六,共十二律。律管可以定音,可以候氣。但其定音作用,可能早在公元前后就已丟失。候氣之法在明清時期失傳,只在古籍中有所記載。但此法相比于立桿測影法更加科學,它可以更直觀地測定出節氣來臨的時間,且候氣與律管可以相互參證,律管誤則不能候氣,候氣應則說明律管準。
那么,“律管吹灰候氣法”是如何操作的呢?
“于密室中以木為案,置十二律琯,各如其方。實以葭灰,覆以緹縠,氣至則一律飛灰?!薄秹粝P談·象數一》
“葭灰”指蘆葦莖中的薄膜所制成的灰,質極輕?!帮w灰”就是放置在律琯內極輕的葭灰會飛出來。這是“地下陽氣”的作用。這里的“陽氣”其實就是現代術語“地溫”。
土壤中溫度在不同的季節變化不同,律琯確切來說是一種“地溫表”。這種通過地溫變化來判斷節氣的做法,與現代通過氣溫來判斷季節輪換的方法不同,但殊途同歸。
原圖提供:視覺中國
設計:楊凱
文案:李夢一
校對:孫瑩
資料來源:
黃衛 著 黃纓童 繪《一直早飛千年的鳥》
霍福 著 《二十四節氣與禮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