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稻田面源污染防控技術、基于區塊鏈的農產品可信數字碳足跡核算與碳標簽追溯技術、可降解秸稈育秧基質塊、農田綠色低碳材料創制……8月15日,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來臨之際,由江蘇省農科院、上海市農科院、浙江省農科院、安徽省農科院聯合舉辦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低碳”農業科技成果推介發布和對接會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行。會議現場推介長三角三省一市農科院的生態綠色低碳科技成果37項。
江蘇省農科院副院長孫洪武表示,生態綠色低碳是時代新要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孫洪武表示,本次活動讓科研單位登上銀幕、技術成果走上臺前、科技人員品牌代言,用科技賦能成果轉化,打破行政壁壘、單位隔膜,發揮每個單位、每個區域的比較優勢,讓科技成果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共筑長三角一體化的農業科技創新生態圈。
近年來,江蘇加快構建以綠色高效為導向的農業發展新格局,通過推動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提升了可持續發展能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全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安全供給。江蘇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唐明珍表示,綠色化、低碳化符合新時代江蘇農業農村發展要求。下一步要通過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強化農業綠色發展的科技支撐等方式,提升農業生產收益,促進農業生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南京農業大學鄒建文教授在題為《長三角農業綠色低碳路徑探討》的主旨報告中,分析我國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行動的國際大背景基礎上,我國農業碳中和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介紹了農業在我國雙碳行動中的地位和貢獻份額,指出了長三角地區農業在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中面臨的挑戰,提出了長三角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對策和路徑。
本次會議評選出長三角三省一市農科院優秀科技成果10項并進行了現場路演。江蘇省農科院專家帶來了鮮食型甘薯水肥藥一體化高效生產技術等;浙江省農科院帶來了多功能內生真菌綠色高產抗病技術的研創及應用等;上海市農科院帶來了黃鱔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等;安徽省農科院帶來了優質抗逆鮮食黑糯玉米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等成果。此外,長三角三省一市農科院還發布了涵蓋農業資源、生物多樣性、綠色優質多抗新品種選育等領域的13項生態綠色低碳創新產品。
會上,省農科院為無錫錫山臺創園管委會頒發碳標簽證書,為江蘇蘇農科技術轉移公司頒發碳足跡證書。
自2018年9月,經江蘇、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農科院共同商議,在浙江海寧共同成立“長三角鄉村振興農業科技聯合服務團”以來,三省一市農科院持續回答提高成果轉化實效的永恒課題,致力破解科技賦能創新驅動的時代命題,不斷解決成果供需信息不暢的發展難題,探索出“一地需求四院供給、一院成果四地共享”的長三角農業科技協同發展新機制新模式。
(江蘇省農科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