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垠
近10年來,我國完成治沙任務2033萬公頃,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分別比十年前凈減少500萬公頃、433萬公頃,科技在防沙治沙中起到了強大支撐作用。
這是記者8月21日從第九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消息??萍疾可鐣l展科技司司長祝學華表示,我國荒漠化防治取得的顯著成效離不開科技創新,深化荒漠化防治需要加強科技創新供給,推進全球荒漠化防治需要深化國際科技合作。
談及科技部“十四五”荒漠化防治科技創新工作的總體部署時,祝學華說,科技部重點推進研發荒漠化綜合治理新模式,建立荒漠化防治決策支持技術體系,在《“十四五”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中對重要生態系統及脆弱區系統保護修復技術、生物多樣性和荒漠化履約支撐技術等進行系統的規劃部署。
值得關注的是,科技部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典型脆弱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點專項深入組織實施荒漠化防治研發任務,布局了三北防護林穩定性與生態功能提升等項目。與此同時,完善荒漠化防治平臺建設,建設荒漠化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荒漠、沙漠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4個。
隨著我國深入推進荒漠化防治科技創新,形成了一批防沙治沙新技術、新裝備。比如,科研人員研制的低覆蓋度羽翼袋沙障和智能化多功能沙障鋪設裝置,可減少起塵揚沙率50%以上,節約成本約70~80%。利用植物來源低碳足跡聚乳酸(PLA)材料研發綠色治沙技術,可降低40%近地表風速和50%輸沙量,相比于傳統植物材料沙障,PLA沙障使用年限提高2-5倍,鋪設效率提高3-5倍……
作為防沙治沙政策交流、技術交流、經驗模式交流的重要平臺,第九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還將展示庫布其治沙企業創新研發的“喬灌草181”立體生態治沙模式、治沙節水灌木種質技術、立體生態光伏治沙等治沙模式和技術。
據介紹,第九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將于8月25—27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庫布其沙漠舉辦,由科技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主題為“以科技引領治沙 讓荒漠造福人類”的論壇,共設荒漠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資源可持續利用、沙塵暴防治與科學治沙等四個主題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