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id="uhhd2"><menu id="uhhd2"></menu></source>

<option id="uhhd2"></option>

    1. <bdo id="uhhd2"><optgroup id="uhhd2"></optgroup></bdo>
      <bdo id="uhhd2"><address id="uhhd2"><dd id="uhhd2"></dd></address></bdo>

      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2023-08-15 14:46:00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楊雪

      氫燃料新能源車準備駛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延慶停保中心場站。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楊雪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念,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成為各地區各部門的共同行動。全國生態日的設立,將有助于進一步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生態文明是繼工業文明之后形成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新形態??v觀人類文明史,其演進離不開人類所掌握的自然規律和生產工藝,離不開科學的不斷發展和技術的不斷創新??萍紕撔率巧鷳B文明建設的關鍵支撐,在我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防治上,精準治污、科學治污要依靠科技創新,加強監測預警預報,分析環境問題成因機理、時空格局和內在規律,制定不同階段污染治理的系統解決方案。在“雙碳”目標下,鋼鐵、石化等能耗“大戶”行業的能源革命、產業轉型、技術升級要依靠科技創新,加強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碳中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新增長點,助力高質量發展。要融入可持續發展的潮流,全球環境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要依靠科技創新,開展跨區域、跨國界生態環境研究,共同探索解決重要全球性生態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與此同時,國際上已經掀起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對自然界影響的比拼。未來,國家間將不可避免地在生態環境領域展開科技實力的較量。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科技還面臨一些待解難題,例如基礎薄弱、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力不強、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破解這些關鍵難題,需要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要不斷拓展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構建生態環境科技研發體系、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隊伍體系、生態環境科研支撐體系,完善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建立立體化的生態環境科技科普傳播和教育體系。要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在煤炭高效清潔使用、多污染物協同控制、高端環保裝備制造的核心元器件和原材料等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其重要特征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向科技創新尋答案、要方法、找出路,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這是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搶占未來科技創新制高點、在參與全球環境治理中爭取更大主動權和話語權的制勝之道。

      責任編輯: 冷媚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麻豆_中文字幕无码视频在线播放_国产女人高潮嗷嗷嗷叫_av天堂久久天堂色综合
      <source id="uhhd2"><menu id="uhhd2"></menu></source>

      <option id="uhhd2"></option>

      1. <bdo id="uhhd2"><optgroup id="uhhd2"></optgroup></bdo>
        <bdo id="uhhd2"><address id="uhhd2"><dd id="uhhd2"></dd></address></b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