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
記者6月20日獲悉,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一期近日全面建成。兩家附屬醫院,17個整建制學院,129萬平方米的校舍建筑,5000畝占地,11000多名師生……一個人才培養體系完整、傳承中山大學優良辦學傳統的現代化校園屹立在深圳。
中大擔當 深圳速度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從相山上升起,照耀著深圳校區的建筑群,藍色穹頂的圖書館與綠瓦紅墻公共教學樓、實驗樓、報告廳依山而建……中山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大四學生伍鈞浩用無人機拍攝下了這一幕。
“作為深圳校區第一批入駐的學生,我等待深圳校區全面建成已經等了快三年?!蔽殁x浩說。
2020年8月24日,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全面啟用,當時大二的伍鈞浩是首批進駐的2346名學生之一。
2015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復同意中山大學建設深圳校區。隨后幾年,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的新醫科、新工科學院陸續成立,廣納人才、開始招生,在廣州校區東校園過渡辦學。到2020年搬遷的時候,一些學院已經形成可觀的辦學規模及較強的學科競爭力。
2021年9月,深圳校區所有院系全部入駐。2023年6月,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一期全面建設完成。
醫科優勢更強 工科后來居上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學科規劃方向主要是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聚焦國家戰略需求,聚焦深圳創新發展戰略和未來產業規劃。
“這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人體生理實驗系統,基于AI人工智能自動采集基礎信息,呈現虛實聯動的生理指標,更直觀方便進行教學?!痹谥猩酱髮W醫學院實驗室,學院教授譚紅梅介紹。
在中山大學醫學院,基礎與臨床醫學教學實驗室設備總值超過1.8億元,除配備醫學院常規系列實驗室外,還擁有一系列國內醫學院罕見的教學設備,如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模擬訓練系統、成人和嬰兒ECMO和體外循環(人工心肺)訓練系統等,為學生臨床技能培訓提供一流的條件。醫學院還實行了“臨床+基礎”雙班主任制,讓基礎走進臨床,臨床走進課堂。醫學院還主動布局前沿及新興交叉學科領域,與深圳校區醫科和工科學院深入合作,積極推動“醫工信融合”平臺建設,發展海洋醫學學科。
深圳校區幾乎全新建設的新工科,則是在幾年間,已經形成了新的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和文化。
“我們要開展持續3學期的綜合訓練,用任務牽引串聯不同專業課程,要做出來小火箭、小衛星、小無人機等,每個人在小組里扮演的角色還會輪換,體驗一個航空航天領域項目組里不同的角色如總工、設計師等,我們的動手和科研的能力得到提升?!敝猩酱髮W航空航天學院2019級本科生席光東說。
推開深圳校區的數百個工科實驗室的一扇扇門,時時都在上演精彩紛呈的創新創造:在航院,學生自主研制的微納衛星將在百年校慶時升空;在智能工程學院的無人機創新實驗室,學生們自主研發的無人機、自動駕駛和機器人都取得了突破;在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學生在老師團隊醫工融合的產品已走向市場……
在深圳校區,中山大學還復辦了農學,服務中國式農業現代化。
中山大學目前11個學科入選教育部“雙一流”建設名單中,8個學科在深圳校區辦學。傳統優勢的一流學科在深圳校區形成了新的學科增長點,部分已形成規模,具備承擔重大任務的能力;有一定辦學歷史的學科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開始展現沖擊新一輪“雙一流”學科的潛力;新建學科積極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體現了積極的發展態勢。
對接深圳“20+8”產業集群規劃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的學科布局,全鏈條、全覆蓋對接深圳“20+8”產業集群規劃??萍贾紊钲诟哔|量發展取得初步成績。各個院系已為深圳市企業開展科技服務333項,服務深圳市企業213家,立項總經費4.42億元,成果轉化81件落地深圳,占學校成果轉化的22.3%。近年累計獲得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立項329個,合同金額3億元,其中含10個重點重大項目。
截至2023年6月,深圳校區畢業生6200余人,近八成畢業生前往臨床醫學、公共衛生、人工智能等國家重點行業和領域工作,就業的畢業生中超八成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留深人數逐年增加,為服務深圳和粵港澳大灣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說,學校將積極推動二期建設納入光明科學城發展規劃,加強在“未來技術”領域布局,加快建設智能制造、新材料與新能源、生物醫學、柔性電子等新興工科,同時考慮布局一個人文科學研究院,進一步優化提升校區通識教育水平和人文底蘊。
(中山大學供圖)